江苏网信网 > 传播前沿 > 紫金e评 > 正文
花700万元建牛郎织女像?文化地标要立在文化“地基”上
2023-08-31 14:50:00  来源:交汇点

近日有网友吐槽,河南省鲁山县花700多万元建造了一个牛郎织女地标雕像,“又贵又丑”。工作人员一口咬定,建雕像是“合规”的。可这个为了提升地方形象而建的地标,就连当地一些居民也不认同,恐怕从“出生”开始就把事情“搞砸了”。

大型雕像属于城市重要工程项目,对调研论证、招投标、跟踪管理、后续验收等有严格规定,不能用简单的一句“招投标过程规范”搪塞过去。况且,这座雕像即便如工作人员所言是“合规”的,但若实际效果不佳,说这笔钱“花得冤枉”,就不算“冤枉”了当地。“合规”不是“免罪金牌”,陕西省韩城市“鲤鱼跳龙门”景观、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建筑等,哪个上马时不是“合规”的?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已成为当地形象的“负资产”。

每一笔数额较大的公共预算,都要花在刀刃上才行。这座雕像,尽管不像某些大型地标建筑造价数亿需要举债建设,但考虑到当地2020年才退出贫困县序列,每年能用于提升形象、推动文旅的经费相当有限。雕像花了700多万元,别处的预算就少了700多万元,雕像是不是“必选项”就很值得商榷。毕竟,这不是花几百块竖了一块“网红路牌”,即便被“嘲土”也可以一笑了之。

“文化地标”只能在“文化地基”上产生,它对于文化底蕴而言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无中生有”。当地建这座雕像,是为了配合“七夕发源地”的“城设”。有媒体梳理,全国有7个地方都自称“七夕发源地”,鲁山县急于“突围”可以理解,但一座雕像显然无法担当大任。退一步讲,即便这座雕像精美绝伦,可又有多少游客会为了一座雕像专程“打卡”呢?文旅不分家,除了少数地方自然景观突出可以“靠天吃饭”,大多数地方都需要在文化表达上做出特色亮点,才能“被看见”。仅靠表层的展示,无法形成持续的文化吸引力,只有对历史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再用现代的、创意的表达呈现出来,才能在人们越来越挑剔的审视目光中“出圈”。

地标本是“空壳”,是文化赋予了它“生命力”,让它活起来、火起来。中国四大名楼,各有名篇佳作为其铸魂,支撑着它们历经战火多次毁建,流传至今。一个地方想发展文旅事业,仅建个“壳子”是不行的,还需要向文化要“答案”。就拿七夕文化来说,它作为传说能留下的历史遗存几乎没有,但可供“做文章”的切入点反而不少。七夕充满人间“烟火气”,能否策划高水平的演出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鹊桥相会反映着古人的天文观,可否组织天文、摄影爱好者共赴一场“星象之旅”?在民生诸事中找到与文化的结合点,把钱花在这些老百姓能实际感受到的地方,即便见效不快,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当地形象,为量变引发质变做积累。比如说,台盘苗族“六月六”吃新节的传统,是“村BA”迅速走红的“摇篮”,没有长期以来的文化积累,就没有火遍全国的“村BA”。

文旅事业讲究厚积薄发,尤其需要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经费和精力花在厚植文化底蕴上,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希望文化地标的又一次“滑铁卢”能警示更多地方,从观念上到能力上全面“更新”,别再让“用力过猛”的地标们“重出江湖”。

编辑:徒滢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