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地方E声音 > 泰州 > 正文
以“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2024-11-06 16:35:00  来源:泰州日报

朱菊萍

2009年中粮集团首次提出农业“全产业链”概念,得到各地重视,从此,我国农业产业化走上“全产业链”实践道路,获得各方高度认可。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泰州作为农业大市,初步形成以优质粮油、特色水产为主、以规模畜禽、绿色果蔬等为辅的“2+N”农业全产业链格局。随着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入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的使命更加突出,新的形势和新发展格局对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特色田园乡村等多方调研,建议以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可实现降成本、增效率、调结构、提质量、保安全等多重效应,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农业全产业链的内在机理

农业全产业链是指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在农产品种植环节,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决策支持。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智能优化,不仅能够预测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前制定防治措施,而且能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和生产计划,实现“订单式生产”。此外,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等电子设备,实现自动驾驶、精准作业等功能,提升农业作业效率与质量,实现农业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如溱湖智能温室项目,通过智能化气候控制和自动化生产管理,实现节水70%以上、节肥50%以上,产量能达到传统温室的5-10倍。在农产品销售环节,“电商直播”和“平台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突破传统农业产供销地理分割制约,拓展“名特优”农产品市场需求,为打响区域公共品牌和增强消费者观感提供可能。农产品销售领域的“数实融合”成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手段。如泰兴市分界镇的鹏程禽蛋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销售平台,日销售鸡蛋60多万个,线上月销售额达700多万元。在农业体验消费环节,通过塑造数字化“农业场景”实现农业“产供销”各环节的“在线直播”,打造数字化“农业生态”,创造出新的乡村产业业态。此外,基于数字化场景驱动的农业“数字孪生”系统,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有利于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农文旅”“种养殖+体验经济”等高附加值“农业+”复合型产业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泰兴织梦蔬菜瓜果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拓展销售渠道,农产品销售量从2020年的每天几十斤到2024年的每天上百吨,销售收入从2020年的200万元到2024年即将突破1亿元,实现亩均收益超1万元。

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农业全产业链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泰州不断加大农业数字化转型力度。据统计,目前全市建有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3个、数字(智慧)渔场3个,市级智慧农业园区150家;农村网上营销主体约13000个、网店数量约19000个,农产品网络年销售达130亿元。涌现出一批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案例。

和盛集团是一家以国鸡种禽繁育、饲料生产加工、肉鸡肉鸭养殖销售、家禽屠宰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集团利用自身科研、物资集中采购议价权等优势,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农场”的养殖发展模式,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六统一”制度,即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标准、统一兽药疫苗、统一保价回收、统一销售。面对养殖业高标准的市场竞争,和盛集团投入千万元自主研发ERP(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智能环控定制系统,将生产管理、业务经营、数据研发等信息板块实现系统化智能大数据管理,建立全链业务流程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数据驱动方式对家禽全流程跟踪监测和管理,养殖空间人、机、物深度融合,实现“云维护、智环控、数养殖”现代养殖新模式。手机连着智能环控系统,鸡舍发生异常情况会自动报警,同时,各类数据实时更新,数据及时集中分析处理和统计,为养殖管理决策分析提供强大支撑,鸡只上市率也从以前的89%提升到现在的95%。目前和盛集团在泰州地区拥有养殖户270多家,2024年上市肉鸡预计720万只,带动养户户均年增收入达15万元以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致富效应。2023年和盛集团创新研发的“肉鸡养殖全链条智慧化管理”模式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成为全市首家获此发展数字农业殊荣的标杆企业。

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农业全产业链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也需要重点关注智改数转网联路径。但是,以智改数转网联赋能农业全产业链构建,泰州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

1.农业全产业链中“链主”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能畅通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中坚力量。泰州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与生产规模偏小,其中,2023年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8家、69家,在全省占比分别为7%、8%。总体来看,泰州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方不相匹配,能引领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链主”企业相对较少,与农户和市场的联结不够紧密。

2.全产业链中数据贯通能力不足。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数字装备间数据互联互通较难实现。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环节闭环迭代系统缺失,农业数字化信息平台之间有效衔接与整合能力较弱。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中数字化应用效率较低,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3.数字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生鲜冷链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全市范围内供应链网店分布较少,不少特色田园乡村反映,期望设置快递点,方便生鲜农产品出村进城。由于智能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损耗变质,生鲜冷链物流全链条、全过程“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智能化物流水平有待提高。

4.农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扶持有待优化。一方面,相关部门之间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形成,种植 养殖业的数字化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由不同部门负责,不少中小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数字化建设难以获得帮扶,而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是泰州农业增值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设施农业发展空间受限,三产融合用地存在审批手续复杂且需缴纳高额复垦保证金等体制机制“堵点”,造成经营主体对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的农业项目缺乏数字化改造动力,出现“不愿投”“不敢投”等问题。

思考与建议

1.引培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链主型”龙头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富民增收、数字农业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通过引培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加快改变直接销售农产品的单一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可发挥泰州稻米种植优势,延伸开发营养健康型米面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结合水产品养殖优势,培育和引进一批罐头、休闲、即食型高附加值水产品加工项目。

2.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大力推动《泰州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的落地见效,对乡村交通、物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形成融合型基础设施,方便数字化改造的冷链物流企业,利用GPS定位、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运输车辆实施定位跟踪以及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等流程,减少货损率并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快乡村网络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实施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光纤网络、4G/5G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工程,提供便捷化、智慧化信息服务的村级服务站点和设施,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数据信息采集、分析、传输、挖掘提供基础性平台,打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3.重视农业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的智改数转网联,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数字人才队伍。因此,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创新农业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育机制改革创新,可依托泰州市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从政产学研多个层面协同创建基于农业智改数转网联的学科和技能培养体系。同时,加强对“新农人”队伍的帮扶,通过积极上争扶持项目,引导更多项目资金支持新农人干事创业,激发新农人创新创业热情,使其成长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4.优化数字化农业转型政策。立足主导特色农业,按照“一链一策”原则,制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方案,推进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重塑。同时,设立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网联”专项基金,精准对接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打通堵点,给予贷款贴息、有效投入补助,探索风险分担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以减低农业经济主体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成本,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意愿。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经济所所长)

编辑:夏禹玮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