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网信动态 > 他山之石 > 正文
青岛5年建成人工智能应用和服务产业高地
2020-10-23 10:33:00  来源:青岛日报

为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印发。青岛将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探索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尤其要在工业互联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智慧医疗等优势特色领域“趟出一条路子”,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青岛模式”。

根据《方案》,到2022年,青岛市将培育10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形成5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到2025年,青岛市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拓展,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于去年底获批。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型产业,更是城市竞争的焦点之一。国家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创建,旨在建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应用试验场,不断放大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赋能”效应。上海(浦东)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创建的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依托自身产业特色,青岛明确以“1+4”领域为先导,率先取得突破。

“1”即一个核心平台——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构建全要素、全生产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4”即四个重点产业——智能轨道交通,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运用,提高产业技术协同研发能力和增值服务,打造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智能家居,探索构建以孵化平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产融结合建设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全球高端智能家居研发制造基地;超高清视频,探索推动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智慧医疗,探索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加快布局精准医疗产业,打造国内知名的海洋生物医药研产基地。

相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需要优良产业生态支撑。青岛将实施“四项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产业聚集力、创新创业活力、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加快发展。

实施重点企业链式培育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算法框架、共性技术和数据资源,推动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虚拟现实等方向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引进孵化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支持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开源开放平台等领域的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在青岛市设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平台等人工智能创新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高端化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园区,建立相对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互为应用场景、互为供求,形成整系统应用、全链条发展。

实施场景赋能千企千景工程。加快重点产品研发及规模化发展;发展智能控制产品,研发并应用一批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培育智能理解产品,加快智能语义理解、智能分析决策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智能硬件普及;加强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发展智慧文旅、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智能化服务,围绕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创新城市管理,探索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实施公共平台创建提升工程。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开展面向行业底层基础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创新技术等研发合作与成果转化;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数据开放、共性技术研发、资源互通的核心需求,加快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布局,鼓励基于北斗导航应用的位置服务、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设施建设。

实施创新生态营造优化工程。强化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全面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探索产融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在青岛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举办展示交易和会议论坛等活动。(记者 孙欣)

编辑:贾晓君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