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传播前沿 > 紫金e评 > 正文
擦亮非遗名片,展现中华文化非凡魅力
2022-12-13 10:1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传承。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非遗被拭去浮尘,焕发出了光彩夺目、令人赞叹的脱俗容颜,得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入选非遗项目已达43个,总数高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背后,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厚内涵,以及我国在非遗保护中付出的卓越努力与所取得的杰出贡献。

非遗是文化瑰宝,但并不完全都是阳春白雪、高山仰止,反而大多数的非遗发端于乡土,源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提升生产力、惠及民计民生。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链持续拓宽,多种产业的链接更为紧密,非遗文化的惠民价值愈发凸显。西藏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河北望都传统非遗千层底布鞋年产值突破10亿元……各类“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影视”等“非遗+”产业蓬勃发展,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迈向更高水平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非遗产业在一些地方成为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也使得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中迸发出强劲的生机活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如今,非遗也正在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随着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等世界非遗广为人知,一项项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闪耀独特中国光芒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日益被国际社会认同与吸纳,成为构架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加快出海、中国文创深厚各国消费者喜爱、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竞相绽放,这些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也是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的生动注脚,成为中国文化对外的亮眼名片,有力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遗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宝藏,同样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精心守好非遗,让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添注精神力量,也为世界文明的多彩互鉴、交流互促始终架好连心桥。(胡蔚)

编辑:韩震霞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