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20”,对江苏人来说,有些特别。在以“爱”为名的这一天,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将轻盈拉开帷幕。暌违四年再聚首,我们等了太久。
我们含笑等待,因为值得,因为相信,更因为,对故乡的热爱。
几天前的南京媒体上,一条消息上了头条:《诗经》里的“参差荇菜”在南京琵琶湖盛开。一花一草,等待千年,无声无息却恣意蓬勃。这一刻可以想见,很多身处异乡的“南京人”“江苏人”也打开了《诗经》,“打开”了从前模样。
等待的意义,何止于荇菜盛开?
楝花落的时候,迎夏花开。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一片蛙声也早来了片刻。在长江,在秦淮河,在桃叶渡,在太湖,在大运河,在淮河;在钟山,在云台山,在金山,在茅山,在狼山,在南山,在虞山……四季物事,兜兜转转,循环往复,为一个“等”,为一个“念”,也为了一个“盼”。
那些花儿,那些鸟儿,那些人儿,在“江苏人”的梦中,重重叠叠,思绪悠悠。
山川形胜,厚重沧桑,是江苏自古以来就有的气质。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都。从六朝筑梦,到文脉延续,这是南京;深邃而淡泊,古老而年轻。昆曲声悠扬,寒山寺入梦,这是苏州……十三个城市,十三部瑰丽画卷。
千百年来,江苏人在凤凰台上雅集,在寻常人家坐观“堂前燕”,或喧哗如水波,或宁静如草木。
千百年来,我们在读书声中温和清朗,我们在行走途中唱和不休。这份共同的记忆,在我们的心里长存。
对每一个游子来说,“江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地,而是一个用一生来守护、呼应的情结。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这是“南京客”李清照赋予这座古城的词意。“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这是苏东坡在惠山登绝顶望太湖所留下的名句。如果你曾折服于这些诗词,曾依恋过文豪眼里的那些热土,此时便可重归你心心念念的江苏老家,把那蒙着风尘的行李寄放在庭院深处,用眼用鼻,用心用情,感受那故乡的温度,触碰那故乡的发展脉搏。
如果说《诗经》是每个中国人的诗意“故乡”,那么,“苏”就是所有“江苏人”的精神港湾。
锦绣江苏,美好家园。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新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所开启的新篇章、新伟业,需要全体“江苏人”置身其中。个体的“归去来兮”,必能让人生更出彩。集体的“拾径而上”,必能激发起更大的发展动能。大好机缘摆在你我面前,家乡的胸怀为你我打开,多少乡情、乡思,俱化在铿锵而来的足音和款款而发的乡音里。
此刻春风荡漾,雨巷灯火依旧在。碧螺茶浓,茶干飘香,茶馓诱人,白发母亲煮的鱼汤面也将熟了。
你的“在水一方”,我的“杨柳依依”。等你归来,不见不散。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