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要闻 > 正文
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江苏可以这么干
2021-10-22 16:54: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扩内需、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其对GDP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0%以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为了更好参与全球消费市场竞争、抢占消费市场制高点,前不久商务部宣布,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随着试点名单的公布,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正式进入“实赛”阶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了,怎么看?

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等众多经济组织都没有清晰的定义。从2019年商务部联合14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至少具备三方面特质:一是“国际”名声响亮,开放水平高;二是“消费”产业高端,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品位都处于领先地位;三是“中心”作用明显,兼具资源集聚力、消费吸引力及消费辐射带动效应。

商务部公布试点名单后,五个城市率先“开跑”:上海提出加快形成万商云集的消费供给、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建设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创新丰富多彩的消费模式、打造近悦远来的消费环境等五项重点任务;北京启动实施包括打造消费地标、建设消费“枢纽”、推出文旅消费产品等在内的“十大专项行动”;广州努力建设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中国制造展示地、岭南文化传承地、消费创新策源地;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双中心”;重庆通过实施国际消费集聚区建设、渝货精品打造、特色服务消费提升等十大工程,建设购物、美食、会展、文化、旅游“五大国际名城”。

五个试点城市率先探索,分别就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贯穿其中的关键一条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现有认知偏差:

一是突破对“国际”的认知偏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是单向“买全球”,还承担“卖全球”的任务,不能单纯在“引进来”上发力,还要致力于让优质国货“走出去”。

二是突破对“消费”的认知偏差,既不能把消费单纯等同于旅游消费而忽略城市内生消费,或等同于商品消费而忽略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也不能就消费论消费,忽略与消费息息相关的人口、环境、治理等内容。

三是突破对“中心”的认知偏差,消费中心不是单一的“中心”,不同城市可以求同存异、错位发展、互补共赢,同时“中心”也不一定是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也可以是区域性中心。

四是突破对“城市”的认知偏差,不仅需要优化商圈、街区、交通等城市硬件,更需要在消费的环境、服务、管理等方面加快提升,这些优化和提升也不局限于繁华地带,城市郊区或者乡村同样可以成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文旅胜地、消费热点。

江苏参与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怎么办?

作为开放大省的江苏,充分认识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在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此后又相继出台《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十四五”消费促进规划》,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性或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等作出相关部署。

省会南京早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部署“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今年4月又专门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现场推进会,发布南京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

苏州印发《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力打造“姑苏八点半”苏州夜间经济品牌,助力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无锡、徐州两市均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可以看出,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江苏释放出强烈的“参赛”信号。

但是,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些重点指标来看,江苏还有较大的短板和制约。比如,品牌入驻率是衡量消费资源集聚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国内只有上海的国际知名高端品牌入驻率可以达到90%以上,省内四座城市品牌入驻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比如,本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是提升城市消费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但是从凯度与Goole携手发布的《2021 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报告》看,江苏仅有南京的SHEIN和苏州的科沃斯入选,而北京独占14个,上海和广州也分别有6个和3个品牌上榜。

再比如,文化旅游吸引力能够增加城市的消费黏性,世界知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外国游客的占比往往都比较高,有统计显示伦敦西区每年的游客中25%为外国游客,而根据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因疫情影响暂且不作为分析依据),江苏境外游客占比最高的苏州仅为1.73%,南京、无锡、徐州分别为0.58%、0.59%、0.3%。这些都充分说明,江苏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追赶。

抢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窗口期,怎么干?

国家五个试点城市,在很多方面已经展开探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江苏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抢抓机遇,在遵循国家指导方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上,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着眼“一体化”格局,在战略谋划上突出重点、体现梯度。江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特别是在消费领域呈现“多强”局面,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要着眼大局、有所侧重,从“一体化”角度整体谋划,特别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城市的基础条件、消费潜力、国际化水平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对建设多大能级的“中心”、要重点发展哪些方面的“消费”等,可从省级层面给予更多规划指导,既避免发展上的保守或跃进,也避免区域内同质化竞争、内卷式发展。

比如,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地理中心”,可以在战略部署上进一步强化“首位度”“中心性”和“国际性”,支持建设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比如,徐州在综合实力上与国内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其交通枢纽优势明显,可以支持其按照“枢纽+”思路合理布局枢纽偏好型生产和消费产业,建成主要面向亚欧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

二是胸怀“国际范”雄心,在打造手笔上突出一流、体现高度。从各地部署来看,上海紧抓首发经济、北京聚焦高端供给、广州打造标志性商圈等,无一不是瞄准“一流”做足文章。我们无论是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支持其他地区打造全国性或区域性消费中心、地方特色消费中心、新型消费集聚区、新型消费都市圈,都要有“筑原造峰”的追求。

在供给布局上抢抓新潮,充分发挥江苏经济发达、商贸频繁以及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等,加快建设首发、首秀、首店经济新高地,放大“首”经济带来的消费刺激和衍生影响,提升城市商业魅力、激发消费活力。

在载体打造上突出特色,对传统消费空间进行升级,从城市商圈等的功能属性更迭趋势中把握规律,针对承载的文化传播、智慧体验、艺术交流等更多新功能,结合城市更新、借助数字化手段、从消费生态整体上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变革性改造,抢先形成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独特城市消费体验。

在市场捕捉上瞄准前沿,加快新兴消费市场的培育,紧盯健康咨询、时尚体育、新生活服务等“细分赛道”,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览会、消费展、购物节、时尚周和赛事活动等,引领全球新兴消费潮流。

三是秉承“中国式”风格,在发展路径上突出融合、体现深度。文化和消费是绝妙CP,各地可借此契机,探索更多“消费+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一方面,塑造城市文化IP,以文化培育消费。全球很多消费“明星”城市正是因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加持而“出圈”,比如伦敦结合传统和戏剧感的购物体验吸引游客前往打卡,巴黎香榭丽舍在汇聚全球知名品牌的同时还设计了很多可以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法国文化的活动。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要积极探索将城市历史文化、自然文化与消费产业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打造文艺作品、举办文化活动、搭建文创平台等城市文化IP,让消费场景与当地文化瑰宝水乳交融,丰富城市消费体验,拉动城市消费多向增长。

另一方面,挖掘本土品牌潜力,以消费弘扬文化。江苏消费领域本土品牌众多,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很少,应将培育壮大本土品牌作为关键一招,以产业指导、政策倾斜、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大对本土品牌的培养,深入挖掘老字号、知名品牌的发展潜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出享誉全球的高端苏货精品,以苏货流通提振江苏消费、传播江苏故事。

四是厚植“内生性”底气,在政策设计上突出本原、体现温度。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本质上是提升城市对人的吸引力,要抓住城市居民、旅客、创客三个对象,从政策设计上进行赋能。

城市居民是城市消费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第一时间感知消费生态变化的群体,应注重城市居民的消费反馈,密切关注他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偏好,更加重视消费文明和消费习惯的培养塑造,形成人人向往的城市消费“人间烟火”。

城市旅客是城市消费发展的推动者之一,应立足满足旅客的需求,加快构建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更为完善的免税购物、离境退税等制度,让他们的口碑成为最有力的传播方式,形成城市消费黏性。

城市创客是城市消费发展的活力所在,他们对消费往往有最敏感的“触角”,应面向他们出台更多包容性、前瞻性的支持政策,鼓励他们开展更多自主创造,填补消费市场盲区,生发消费领域热点,点燃消费群体热情,让城市焕发更为多元的魅力。

编辑:韩震霞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