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传播前沿 > 紫金e评 > 正文
从传统文化中走来“魅力七夕”
2022-08-04 15:39:00  来源:南通网

青山一道,明月同乡。在这个热浪翻腾的夏天,传统七夕有了更多的爱与暖。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2022年的七夕,变化的是过法,不变的是文化。千百年来,七夕佳节以其美好的情感愿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唯美的人文意境、通俗的话语表达,诠释着勇气、浪漫、理解、愉悦、赤诚、探索、珍惜、信任的宝贵价值。作为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既承载着传统文化对天地星辰的哲学崇拜、亦饱含着人们对生活情感的热烈追求。

真诚与美好,是中国人的生活伦理。尽管今年七夕是工作日,但依然无法阻挡“浪漫经济”发威。有消费平台数据显示,近期“七夕”主题餐饮堂食套餐、景区门票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68%、440%,提前预订七夕当天堂食座位的订单量同比去年亦大幅增长。为什么?因为七夕是个“好日子”。民间传说中的那两颗繁星皎皎如雪,葡萄架下侧耳似乎亦能听到轻柔银河水——这就是中国人眼里的七夕。因此,我们在七夕寄寓着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期待。“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向往,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热烈的生活伦理。

醇厚与诗意,是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七夕当然不只有“爱情”,还有乞巧、晒书,女拜织女、男拜魁星等祈愿仪式。在我国远古时代,崇尚秩序的古人们将天空规划成井井有条的星区,还将大地与星空一一对应起来,这就是有名的天上“分星”,地上“分野”。当然,除了星宿崇拜,还有勤劳传统。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巧”,是古代女子生存的基础技能,也是中华女性贤惠能干、持家有道的见证。这种崇尚创造与劳动的农耕文明之美,是传统文化的血脉与精髓。

安家与爱国,是七夕节的历史价值。七夕有人、有家,有乡愁,有家国。可以说,七夕佳节中氤氲的浪漫唯美的婚恋家庭观,雕刻并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世界在中国人的七夕看到了民族精神的流变:从个人情感诉诸家庭生活、从乡土观念照进家国情怀,那些真挚热烈的爱情、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和热热闹闹的七夕民俗一道,深深融入华人的精神血脉与文化信仰之中,进而为“家国一体”“家国同治”的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泉源。是的,有流传千载的爱情故事、有赓续不绝的浩荡家风,才有了有礼有情、逐梦筑梦的中华民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七夕是“人间值得”的浪漫,七夕是“朝朝暮暮”的祈愿。今天,我们在传统民俗的七夕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这份魅力之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磅礴力量。(邓海建)

编辑:贾晓君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