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篇反映“长江之变”的文章刷屏。一篇是《江豚逐浪,“春江花月夜”美景再现》,全景反映了长江江苏段生态质量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另一篇是《一个“不开发镇”的“金山银山”》,深度解析了崇明岛上“飞地”的应变求变之路。两幅不同画卷,蕴藏着共同的“绿色密码”。
大江无言,碧波作证。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后被纳入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在沿江地区得到严格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各地的崭新实践。这些最新变化,既体现在长江江苏段生态的整治和修复、产业的“绿色转型”里,也体现在长江最大岛屿——崇明岛助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全力推动产业调整的“绿色实践”里。前者如“大写意”,后者如“小工笔”,相互映衬愈见其美。
推动绿色发展,要避免陷入“绿色误区”。绿色发展不是只要“绿色”不要“发展”,而是要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和谐、更能持续的发展。为此,需要做好生态和产业的“加减法”,依靠“加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凭借“减法”减少危害和破坏生态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层面实现全面转型、和谐统一。这种努力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发展大计。
推动绿色发展,也要放长眼光算好“经济账”。统计显示,在推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长江江苏段累计关停沿江化工企业三千五百多家,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碳材料、大医药健康、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地标产业相继崛起。一减一加,背后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自觉和实践共识。从短期看,有的地方可能会因为转型发展遭遇暂时的阵痛,但放长眼光看,早转早主动、早转早见效。崇明岛上江苏“飞地”依托上海推动产业转型,“卖”江岛生态、“卖”田园生活,拥抱另一座金山银山,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短短几年,长江沿线地区生态面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诸多积极的变化,长江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张图”广度不断拓展,“一家亲”氛围持续加强。作为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参与者、执行者,我省通过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努力,取得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阶段性成就,也让人们更加坚定了长期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
两幅画里蕴藏的“绿色密码”,对于各地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也是有益启示。同样是做生态保护和产业调整的“加减法”,也有少数地方决心还不够大、动作还不够快、效果还不是太明显;也有地方还没有完全摆脱“路径依赖”,还在沿袭旧模式做“加法”。这都需要在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上来一番深入审视和自觉调整。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力。从“长江之变”到“江岛之变”,这方面的实践案例都值得认真“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