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精良、剧情紧凑、反转不断,只要刷到,就容易“无法自拔”。近来,微短剧已然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电子榨菜”“解压神器”。这股网络视听新“势”力,打破了传统影视平台的桎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网络文化的新潮流。
微短剧自萌芽之初便迅速崭露头角,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流量高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近日表示,中国网络视听行业蓬勃发展,而短剧尤其是微短剧,成为目前中国和全球网络视听最吸引人的风口。
微短剧行业崭露头角、势头强劲,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更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催化剂”。为了进一步拓展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空间,不少城市积极探索“微短剧+文旅”的创新模式。通过深入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将微短剧与线下经济交融交汇,形成一批独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消费新模式。以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为例,该剧巧妙地将四川乐山的非遗美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剧情,不仅成功延伸了影视IP的价值链,更带动了地方文旅消费的繁荣发展。微短剧以内容节奏快、制作周期短、市场反馈快等属性,快速放大旅游目的地IP的价值,丰富文旅IP内容,为乡村注入了“有趣的灵魂”,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剧不在长,有“精”则灵。不少微短剧摒弃单调乏味的“爽”感套路,在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使其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审美高度,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聚焦文物回归话题,唤起受众心底的家国情怀,让文物与观众达成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情感共识”;考古题材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实景拍摄还原了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状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河姆渡文化的光彩;革命历史短剧《火种》,通过挖掘重庆红色资源,为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特色和网络微短剧巧妙融合,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提供了崭新的机遇,更助力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百舸争流,当前既是微短剧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其急需寻找“减速绿洲”、突破审美局限、明辨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时刻。对于创作者而言,唯有不断丰富作品题材、优化作品结构、提升作品质量,“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精品化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出台详细的审核细则和标准,以良币驱逐劣币,努力让微短剧从野蛮生长状态回归到创作文化精品的轨道上来。此外,平台作为微短剧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作品的汇聚地,是创作力量的“蓄水池”和行业人才的“孵化器”。因此,平台更应发挥好规范引领作用,严格把关微短剧内容,坚决压缩劣质作品的生存空间,为优质作品创造更多展示和传播的机会。
期待微短剧能够持续绽放新光彩,不断丰盈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引领时代新风尚。(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