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网信网 > 要闻 > 正文
守正创新续根脉——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23-08-30 15:26:00  来源:《群众》杂志2023年第16期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一纵一横在江苏大地相交融汇。加之辽阔的黄海和浩渺的太湖、洪泽湖等,形成凭海跨江、拥湖枕河的地理格局,塑造了南北融合、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留下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总书记对江苏的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寄予厚望。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明确强调“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次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要求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这为江苏在新的征程上更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全省上下牢记殷殷嘱托,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深入挖掘江苏地域文明,做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守正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江苏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确保绵延千载的文脉延续下去。

大运河江苏段延绵790公里,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责任重大。江苏坚持高站位、全省域统筹推进,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并创新构建全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建立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建成大运河江苏段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优秀文化、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的有机统一。

长江千年文脉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苏生动作答“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一时代课题,制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统筹沿江8市形成“一主八支四片”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布局。为保护长江生态,江苏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治沉疴顽疾、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有力破解“重化围江”问题,实现长江江苏段面貌焕然一新。南京用“绣花”功夫打造幕燕滨江风貌区,全部搬迁关停砂厂、码头以及化工企业,建成人文生态绿廊,描绘出一幅水清岸绿的滨江风貌图。常州规划“一带、一碑、两馆、两岛、十村”的总体布局,涵盖红色文化、桥梁文化、渔村文化等内容,打造沿江生态绿色文化带。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江苏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开展“非遗”研究,举办江南文脉论坛等高层次论坛,涌现大批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江苏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于2022年4月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要与城乡高质量建设、区域特色打造、现代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扬州古城核心区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之一。苏州以古城整体保护为首要前提,坚持古城保护和提升利用的辩证统一,打造古今融合的古城风貌。目前,全省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保持特色风貌等方面成效显著。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传承后世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把千年文脉延续下去,把优秀文化弘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纵览中华文明发展史,江苏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泰伯奔吴”,到三次“衣冠南渡”,中原文化、异域文化与江苏文化的一次又一次融合,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近年来,江苏坚定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传播,让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标识性文化品牌融入当下、传承后世。

江河湖海打通江苏之脉,“流动的文化”滋润江苏儿女心田,塑造了灵动进取、包容兼蓄的精神品格。如今,从“生态江河”到“文化江河”,长江、大运河文化在江苏散发出新的时代气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被誉为一本灵动的大运河文化“百科全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地标”。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重大活动,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江苏举办“长江文化节”,通过“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等活动,展现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长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历史文化街区融入日常生活,见证历史变迁,展现人文底蕴。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存整体布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漫步平江路,古老的非遗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国文化新活力充分焕发。江苏共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6个。这些街区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感受历史文脉的绝佳空间。在南京熙南里街区,传统技法通过展陈、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市民和游客应接不暇。走进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水乡的气质迎面而来,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徐州户部山、淮安河下古镇、镇江西津渡、扬州皮市街等,都将热门旅游景点与历史文化遗产串联,让游客在领略“文艺范”和“烟火气”的结合中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优秀典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反映着民族性格、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2016年开始,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组织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研究和编写,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结成历史上第一部江苏文化百科全书。截至2022年底,已出版《江苏文库》1002册,收录与整理文献1985种。

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汇聚成多姿多彩的今日江苏。全省各地大力发掘弘扬特色文化,打造鲜明地域文化地标。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后世留下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等思想遗产。泰州市不断丰富和拓展泰州学派的时代内涵,努力打造具有鲜明识别度的城市文化品牌。镇江市规划建设扬子江区域历代名人纪念馆,分布式建设提升赛珍珠、辛弃疾、米芾、沈括、苏颂等名人纪念馆,让人们更加了解镇江的历史与名人文化。高邮因邮而名、因邮而兴,境内盂城驿、界首驿邮驿体系完备且保存完整,通过多场景、互动性、数字化手段再现驿站前世今生,讲好邮驿文化故事。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都成为彰显江苏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标识。

着眼未来展开人文经济学新实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为更好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点题引路。

人文经济学,追求文化与经济相融相生,不仅有文化的传承,更有经济的发展。正如苏州的“双面绣”,一面人文鼎盛,一面经济繁荣,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苏州不断丰富经济发展内涵,将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推动产业变革、城市更新。针对空间形态设计产业业态,推动古城“文化+科技+产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创意和高技术服务产业创新集群。目前,古城已有文化创意产业园18家,入驻企业近千家,数十处古建在修缮后摇身成为传统文化展示场馆、企业经营场所等。机器轰鸣的丝织厂变身蓬勃发展的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文旅融合,兼容文化与经济。江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在全国率先出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认定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24家,首批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16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不断涌现。南通市崇川区围绕狼山、濠河和张謇“一山一水一人”,推进游线组合优化,营造融合新场景;连云港市连云区推动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业融合发展,高品质打造“江苏山海大公园”;盐城建湖县淮剧小镇以淮剧文化为主题,还原国家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小镇》戏中场景,体现出“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惬意与美好。

文化兴盛,城市就有人气、有活力。传承好弘扬好地域文化,同样可以引流量、兴消费。江苏率先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2个,涌现出“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寻味宿迁不夜街”“龙城夜未央”“国潮汉风·夜彭城”“凤城河夜泰美”等品牌。据银联商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江苏文旅消费总额2959.6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纳入监测的4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售票区共接待游客1.54亿人次,游客消费359.50亿元。

“到博物馆去”,成大众生活新风尚。通过数字赋能、科技沉浸,江苏将历史脉络与人文技术串珠连线,让标志性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顶流”。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无锡博物馆等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以更鲜活的方式展现馆藏资源,促进文物价值深度阐释和充分挖掘,构建一体化云上服务体系。一批能看、能听、能学、能玩的“无边界的博物馆”,成为年轻群体的打卡“新宠”。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既打开了文化传播空间,又提升了城市发展热度。

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要造福于民,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江苏精心打造推出的舞剧《红楼梦》,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不仅成功摘得“荷花奖”舞剧奖,而且成为演艺市场一张“爆款”名片,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近年来,江苏引导文艺工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创作题材素材,先后推出《运之河》《鉴真东渡》《国鼎魂》《苏东坡》《范公堤》《不破之城》等一批优秀作品,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这些“文化味”十足的精品力作,既叫好又叫座,潜移默化涵养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实现文化消费与精神富足的双丰收。

【专家点评】

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号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底蕴深厚、文脉悠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把目标内涵由“三强两高”拓展为“三强三高”,有力推动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既是对新时代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着眼新征程对江苏建设现代文明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江苏有能力、有条件,更应当有信心、有作为。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深入挖掘江苏地域文明,保护好传承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守护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努力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者:群众杂志社特别报道组(统筹:曹巧兰;执笔人:苏胜利、陆国建、张珊珊、金浩昊)

编辑:徒滢
版权所有:中共江苏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20035922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苏网